深圳市恒星物联科技有限公司
400-7788-160

《城市防洪规划规范》对内涝监测覆盖率的要求

信息分类:政策法规 2025-07-03113

随着城市化浪潮奔涌,城市内涝积水成为悬在千万人口头顶的“达摩克利斯之剑”,威胁着生命财产安全与城市肌理的平稳运行。在此背景下,《城市防洪规划规范》应运而生,其中对城市内涝积水监测覆盖率的规定,正是其构筑城市防洪“安全堤”的关键一环,为精准预警、科学应对内涝灾害提供了量化依据。


一、 覆盖率指标:守护重点区域的“生命线”


《规范》明确将人口密集区(如大型居住区、商业中心、学校、医院)、交通枢纽(火车站、汽车站、机场、主干道关键节点、立交桥下)以及重要市政基础设施区(污水处理厂、变电站、自来水厂等)划定为内涝监测的“重中之重”。在这些区域,一旦发生内涝,极易引发次生灾害,造成严重后果。因此,《规范》硬性规定,这些重点区域的内涝积水监测覆盖率必须达到≥90%。这意味着,在划定的重点区域内,超过九成的易积水点位必须布设有效的监测设备,实时掌握积水深度、水位变化等关键信息,并将数据传回指挥中心,确保对内涝态势的全面掌控。例如,一个10平方公里的商业中心,至少要有9平方公里的易积水点位被监测网络覆盖。


二、 多维策略:织密监测网络的“经纬线”


实现高覆盖率并非一蹴而就,需要综合施策,运用先进技术与科学管理。

多元化设备部署: 针对不同场景,需“量体裁衣”选择监测设备。道路低洼处、涵洞等,可安装超声波或压力式水位计;开阔的广场、停车场,雷达水位计则更为适用;城市内河湖泊,则需浮子式水位计或电子水尺。同时,配合雨量传感器,形成“降雨-积水”联动监测,提升预警精度。

物联网与大数据赋能: 物联网技术将分散的监测点连接成网,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与实时共享。大数据平台则能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:利用历史数据建立预测模型,预判内涝风险;通过分析识别监测盲区,优化设备布局。例如,通过数据分析发现老旧小区的监测空白,及时补点,确保覆盖无死角。

GIS技术辅助决策: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(GIS)能将监测点位、地形地貌、排水管网、水系分布等信息可视化,直观展示覆盖情况与潜在风险区。其空间分析功能还能模拟不同降雨强度下的淹没范围,为监测设备的科学布局与优化提供决策支持,进一步提升覆盖率的有效性。


三、 实践成效:东部沿海城市的“生动样本”


以某东部沿海城市为例,该市严格遵循《规范》,在市中心商圈、火车站周边及主干道关键节点等区域,密集部署了上千个水位监测点和数百个雨量站。借助物联网与大数据平台,实现了对内涝态势的实时感知。经过努力,重点区域监测覆盖率达到了92%,远超规范要求。在一次强降雨实战中,系统提前2小时捕捉到积水超警戒信号,相关部门迅速响应,有效疏导了交通,保障了市民出行,充分展现了高覆盖率监测体系的价值。


四、 应对挑战:破除老旧城区的“拦路虎”


尽管成效显著,但在推进过程中仍面临挑战。老旧城区地下空间复杂、管网交织,给设备安装带来困难;同时,设备的日常维护与极端天气下的故障修复,也带来较高的成本压力。对此,可采取小型化、集成化设备降低安装难度;建立专业维护队伍,运用远程诊断技术提升效率;并通过财政支持、引入社会资本等多渠道保障运维资金,确保监测网络的持续有效运行。


《城市防洪规划规范》对内涝积水监测覆盖率提出的硬性要求,是提升城市防洪减灾能力的“指挥棒”。通过严格落实这一标准,并辅以先进技术与管理创新,我们正逐步织密城市的“安全网”,为城市的繁荣发展与市民的安居乐业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“数字堤坝”。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,这套监测体系将愈发灵敏、精准,为守护我们的城市家园贡献更大力量。


关键词:城市防洪防涝积水监测内涝监测
相关文章

产品中心

排水管网监测产品

解决方案

排水管网监测解决方案